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明共生体:文化遗产与城市创新的全球对话

  • 现代博物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与新趋势

    何一民;

    博物馆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收藏行为,经过古典时代的系统化积累、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发展、近代以来的制度化建设,最终在18—19世纪形成现代博物馆体系,成为集收藏、保护、研究、教育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物证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机构。在这个发展演变过程中,博物馆的公共性、学术性和教育性不断增强,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的定义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保存和展示具有文化意味的实物,到后来的教育、研究、欣赏等多种功能并重,博物馆逐渐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城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智力资源和教育基地,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博物馆对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呈现出数字化、互动性、可持续性和国际化等多重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将更为突出。

    2025年04期 v.44;No.19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以“博物馆之城”展“世界文化名城”宏图:成都路径探索与发展研究

    谷敏;何阳;刘萌;

    随着全球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成都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并以此助推“世界文化名城”发展目标的实现。文章立足海内外“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系统分析成都“博物馆之城”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博物馆之城”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成都路径: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成都博物馆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创产业集聚等优势;另一方面,需着力做好博物馆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开发,推动其全面提质升级。

    2025年04期 v.44;No.194 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AI赋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传播及评价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体系解构与制度重构

    杜铭佳;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其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制存在结构性张力:归责原则维度,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存在三重法理抵牾;法律地位维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兼具技术架构中立性与内容生成介入性的复合属性,传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类体系难以涵摄其法律特质;注意义务维度,算法黑箱与动态演化机制导致其配置陷入“过度防御”与“责任逃逸”的两极困境;规则适用维度,分布式生成机制使传统“通知—删除”规则面临系统性失灵。因应之策在于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侵权纠纷的基础准则;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界定为“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映射其复合属性;构建“被动响应—主动预防”双轨制注意义务体系;推动“通知—删除”规则向“过程控制—动态响应—例外平衡”范式转型,实现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的动态平衡。

    2025年04期 v.44;No.194 2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主动的理论赋能、时代背景与现实功效

    刘保国;张祎曼;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呈现出来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赋能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主动。新时代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要求中国共产党增强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历史主动,提高党内治理水平,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就能顺利跨越“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

    2025年04期 v.44;No.194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特色“三农”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魏晓轩;蔡定昆;

    构建中国特色“三农”话语体系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现实考量。中国特色“三农”话语体系的出场语境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三农”智慧的传承创新和新时代中国“三农”实践的系统总结。构建中国特色“三农”话语体系主要包含政治立场、理论观念、哲学思维、通识表达、有效传播五个核心要素,分别代表立场、理论、价值、表达、传播。为构建更加契合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三农”话语体系,需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三农”话语领导;立足国情农情,夯实“三农”话语理论基础;凝练特色标识,创新“三农”话语表达范式;拓展传播方式,增强“三农”话语影响力。

    2025年04期 v.44;No.194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典型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现状与启示

    张彪;陈云伟;刘昊;

    在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核心。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典型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这些国家具有代表性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与科研范式,为我国科技体系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各国在科技战略上各有侧重:美国重视基础研究,德国强调社会创新,法国注重成果转化,英国推动产学研合作,日本发展“产学官”模式,韩国则以政府主导科技创新为主。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也展现了多样化的组织模式:美国艾姆斯实验室的扁平化管理,德国马普学会的“自由独立”科研模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央主导特征,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项目管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企业合作模式,韩国科学技术院的准聘—长聘制度等。基于此,对我国建设高水平战略科技强国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优化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攻关;二是通过评价改革聚集人才;三是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

    2025年04期 v.44;No.194 5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人类生命科技的生命伦理风险类型及法治治理原则

    马霖;饶世权;

    面对人类生命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生命伦理风险,现有个案分析与对策建议,仅仅停留在风险认知与治理争论层面,影响治理效能。因此,文章借鉴法学“类型化理论”,根据人类生命科技的过程,分为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生命伦理风险、科技成果运用的生命伦理风险与科技成果运用效果的生命伦理风险;根据人类生命科技的性质,分为治疗性技术的生命伦理风险、辅助生殖性技术的生命伦理风险、生产性技术的生命伦理风险;根据人类生命科技生命伦理风险的性质,分为确定性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在专门法缺失的情况下,应当强化共识,首先确立人类生命科技的生命伦理风险法治治理原则。具体来说,可以坚持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限制原则、科技成果运用和运用效果的禁止原则;坚持治疗性技术和生产性技术的限制原则、生殖性技术的禁止原则;坚持确定性风险的禁止原则、不确定性风险的限制原则;坚持以网格化类型明确单独生命伦理风险法治治理原则的例外规定。

    2025年04期 v.44;No.194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大宗商品价格风险的智能识别与预警——基于动态因果知识图谱

    刘伟龙;易娜;

    文章报告了一种基于动态因果知识图谱的大宗商品价格风险识别与预警方法。该方法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为对象,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节点”,以17种关联关系(如产业链、参股、资金流等)为“边”,整合覆盖产业链关系、分支机构、参股等企业关系类型,并详细记录了每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地理位置、注册资本等30个属性,形成包含因果逻辑的知识图谱与事理图谱。基于结构因果模型(SCM)、反事实分析等因果推断技术,提炼出三大核心风险指标:产业区域分布(揭示地理集中度与经济联动性)、核心企业分析(识别关键节点及风险传导能力)、价格风险传染路径(量化“地缘冲突—供应链中断—价格波动”等因果链条),通过正负向指标综合评估企业风险等级,实现风险实时预警。研究突破传统统计关联分析局限,解决高维数据伪相关问题,提升风险预警精度。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为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与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契合“十四五”规划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的政策导向。

    2025年04期 v.44;No.194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引用内容视角下的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被引特征分析

    李江波;李健;侯扬;姜春林;

    传统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较为依赖被引频次和馆藏量等频次指标,从引用内容角度评价可弥补传统方法数据来源较少、评价成本较高等不足,有助于完善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体系。文章以2019年版《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为数据来源,在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各选取被引频次最高的五本图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施引文献中引用内容的特征,并发掘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学术图书被引行为的特点。研究发现,两个领域学术图书的引用强度主要为1次,引用情感多为中性,引用动机以“最新消息”和“相关性”类别为主,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引用内容在引用强度层面较为一致,而在引用位置、引用情感和引用动机层面具有较大差异。此外,文章构建的方法体系是学术图书评价中关于全文本分析的演化,符合科学评价发展规律,对于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44;No.194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公共图书馆保护公益诉讼的证成与展开

    邵丞玉;李佩霖;

    公共图书馆是关键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公益属性。公共图书馆保护法律责任具有模糊性等问题,有必要将公共图书馆保护作为独立的公益诉讼类型,使其承载《公共图书馆法》法律责任的制度保障功能。目前公共图书馆保护公益诉讼尚无明确规范依据与运行规则,对此应在《公共图书馆法》中设立公益诉讼条款,将公共图书馆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法定领域,并从公益诉讼适格主体、公益诉讼与行政责任或私益诉讼的关系、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类型、公益诉讼的归责要件与举证责任、公益诉讼的执行等方面构筑公共图书馆保护公益诉讼运行规则。

    2025年04期 v.44;No.194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